精神一变天地宽

信息来源:鄂州市审计局 日期:2017-06-22

在看到刘亚洲上将《精神》一书的内容简介时,就很好奇,能勾勒与展现一个民族精神文化成长与兴衰的历程,究竟会是怎样的一部著作?拿到书后,迫不及待地读完。全书主要由《精神》、《甲午国殇》、《红山九品》三个篇目构成,由中日甲午之战说起,通过中日对比、日俄对比、日韩对比、中德对比、中美对比,阐述了思想、军事、政治战略等多方面的衰落、启蒙、变革及复兴的发展历程,深剖浅析、观点新颖、立意高远、发人深省。

第一个感受是“大”。书中在谈到甲午之战时,跳出战争看思想,从甲午之战战败原因分析、对国人精神的震动、对社会思潮的影响、对民族精神的振兴等详谈细说,更重要的是,作者还将眼光投向未来,探寻如何走出“衰极必盛、盛极必衰”的思想泥淖,如何以蓬勃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,使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。这对于当代青年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启迪。青年人干事创业要有大眼界、大气象,将自己和自己的事业投射到中国目前的建设中、投射到中国发展的长河中,要有担当、有作为,展现青年人的斗志与激情。

第二个感受是“直”。作者在书中针砭时弊,无论是对清政府的懦弱无能,还是对民国军队中的斗筲之器,又或是现实社会对“实事求是”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表现,他都一针见血的指出;同时,对于甲午之战中以身许国的优秀将领,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忠勇之士,也都极尽赞美之词。书中说到“人人都想着治己,国家虽乱而必治;人人都想着治人,国家虽治而必乱。”这些都是对青年的谆谆教诲。

第三个感受是“搏”。“中华民族一旦遭遇外侮,就会迸射出自强之光。”这体现的就是拼搏的精神。面对列强侵略,要拼搏;面对民族存亡,要拼搏;面对积贫积弱,要拼搏;面对经济封锁,要拼搏;面对风险挑战,更是要拼搏。在推翻“三座大山”、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中,挑起民族大梁的英雄楷模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,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时30岁,林彪被任命为军团长时年仅24岁,刘伯承参加南昌起义时35岁,栗裕赢得七战七捷苏中战役时39岁,正是这些人,以前所未有的青春姿态投入战场,创造了历史。“什么都可以重复,战争不能重复,上一场战争的经验并不适用于下一场战争。”现在我们投身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新建设,以前任何朝代、任何政权的经验都不能适用,“无路可走,因而走出新路”,老一辈的优秀青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创造了如今的美好生活,新一辈的青年们就应该光荣地接过旗帜,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奋进。

第四个感受是“变”。一个民族要崛起,要改变三个方面:第一是人心的改变,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,第三是器物的改变,这个顺序不能颠倒。如果颠倒,表面上看是走捷径,其实是走不通的。日本按照这个顺序走,清朝反着走,结果一个成功,一个失败。人心是什么?人心就是民族的精神内核,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发展。若青年有丰富的学识、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成就,此为优秀的器物。但“心”不在中国、不在民族复兴之义中,“优秀的器物”非但不能成为辅助中华腾飞的双翼,反倒恐成为追逐“外国的月亮比较圆”的鼓风机,不知是乐还是哀。青年求变,要先变内心,要知道自己身于何处、情归何地,要变“国家要我学习”为“我要为国而学”,要变“我要走出去”为“我要带回来”。青年们要有使命感、要有担当,观念一变,态度、行为、习惯、人格、命运都会随之改变,民族进步、国家兴旺发达才会有不竭动力!(宋佳)


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:4207000012 鄂公网安备42070402000036 鄂ICP备05017375号
主办:鄂州市审计局 地址: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明塘路73号 联系电话:027-60229150
联系人:局办公室 点击总量: